时政要闻
时间筛选
-
标题筛选
条件:
清空条件

  •   摘自2021年09月10日《新华网》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快行动,切实减少世界粮食损耗。   习近平强调,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是中方去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提出的倡议。希望各方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携手合作,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当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主题为“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2021-09-13
  •   摘自2021年09月12日《新华网》   山海相约,合作共赢。9月10日,为期4天的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18年来,从服务自贸区建设到助力“升级版”打造,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到推动RCEP早日生效实施,东博会见证了中国—东盟关系逐步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不断拓展的空间:从“自贸区”到“一带一路”   这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及周边建筑(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18年来,东博会平台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东盟合作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行走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工作的夏福军感慨万千,连续参与了18届东博会筹办等工作的他,是东博会成长的见证者。   9月11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者走出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今年恰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规模扩大了85倍,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双方贸易额同比增长38.2%。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2004年11月,伴随着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使命,东博会在广西南宁拉开大幕。   2004年11月3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新华社发   18年前,说起越南咖啡、老挝啤酒等东盟国家特色产品,许多人知之甚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东盟产品走进中国。在广西开展博士后研究的老挝国立大学讲师辛德拉说:“没想到在南宁也能喝上老挝啤酒,现在的贸易真是太便捷了。”   这是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9月10日摄)。新华社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供图)   洽谈、合作、签约……东博会搭建起了一个经贸合作大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各项谈判逐步推进。“东博会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量身定制’,积极传递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园区建设等各方面的信息和商机。”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   在广西南宁国际铁路港,工人在吊装中越跨境班列货物集装箱(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10多年来,自贸区发展红利不断释放,双方之间90%以上的货物实现零关税,惠及亿万民众。多次参加东博会的马来西亚企业家黄国隆说:“中国消费市场庞大,带动了企业榴莲制品产业链和销售渠道的拓展,公司产品在中国的销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客商在马来西亚馆洽谈业务。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出,“升级版”落实新一批服务贸易承诺,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如今生机勃勃的自贸区让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更为密切,并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说。   9月10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澳大利亚参展商向观众介绍巧克力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   东博会立足于中国—东盟合作,面向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开放。王雷说,2014年,东博会创新设立特邀合作伙伴机制,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先后出任特邀合作伙伴。2017年,第14届东博会首次设立“一带一路”展区,哈萨克斯坦担任特邀合作伙伴,标志着东博会实现了“一带”与“一路”的有效衔接。   2017年9月13日,在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专题展区内,哈萨克斯坦展位的民族舞蹈表演吸引观众驻足观赏。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次设立“一带一路”专题展区,邀请沿线国家企业参展。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今年,巴基斯坦出任特邀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巴中经济走廊将巴基斯坦和中国、东盟相连。”巴基斯坦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商务参赞穆罕默德·艾凡说,随着减免关税、破除贸易壁垒等红利的释放,巴基斯坦、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会日益增强。   9月10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展区品尝法国饮品。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东博会将继续秉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器的作用,以RCEP签署为契机,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扩展,并进一步延伸到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王雷说。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展区选购商品。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不断丰富的合作:从货物贸易为主到投资、服务贸易齐头并进   食品饮料、饰品服饰、机械电子……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各大展厅内的展品琳琅满目。除展品展销外,各类商机推介、投资促进等活动同样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创新推出的“云上东博会”服务覆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技术转移、服务贸易、产业对接、次区域合作等多个领域。   受益于东博会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升级:从最初的货物贸易“长”、投资和服务贸易“短”,到现在各种贸易形式齐头并进;从最初的以农产品、大宗货物为主,到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合作方兴未艾。   东博会举办以来,已有近百万名中外客商参展参会,先后举办了300多个高层会议论坛,涵盖40多个领域,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这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2020年10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东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汇聚共识、对接发展战略的高端平台,成为双边深化经贸交流合作、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平台。”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说。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1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最主要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创新一直是东博会永葆活力的“密码”。历届东博会注重创新技术对接,提高经贸实效,同时创新优化展会结构,拓展合作领域,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了丰富的创新元素。   去年东博会期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曼谷创新中心和中泰东盟创新港、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正式揭牌。科技部党组成员李平说,截至目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已建成广泛覆盖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推介项目近6000项,涉及企业超过8500家,促成签署合作协议630多项。   “目前东盟的数字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中国与东盟在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产业、新型通信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东亮说。   不断提升的“亲密值”:助力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东博会既是经贸盛会,也是外交舞台,传递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强烈信号。统计显示,先后有100多位中外领导人、34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东博会,高规格会谈、政商高端对话等成为备受关注的会期“重磅”内容,有力推动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多年来,依托东博会平台,中国和东盟在人文、教育、民生、健康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东博会促进了多领域合作,是一个共赢的平台。”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彬嘉玛·塔维她雅浓说。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东盟国家展区泰国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近年来,在东博会框架下,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等接连举办,为促进区域人文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今年6月底,作为面向东盟的窗口,广西已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东盟国家来桂留学生达1.6万人。“在广西度过的5年学习生涯让我收获很多,见证了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广西民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越南留学生阮泰英说,她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毕业后从事东盟与中国的贸易、科技交流工作。   在广西大学,陈奕颖老师给泰国访华团成员讲解汉字“福”(2018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借助东博会平台,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给东盟国家民众带去实惠。在老挝万象市三通县的500千伏帕腊变电站项目施工现场,来自中国南方电网广西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和当地工人一起奋战。老挝籍工人念和说:“刚开始觉得做起来很困难,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很有耐心,一遍遍地教,感激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东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共同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合作。去年的东博会首次设置公共防疫及卫生展区,今年的东博会举办了中国—东盟药品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不断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选派的抗疫医疗专家组启程前往柬埔寨(2020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希望通过东博会等平台,带动更多的区域交流合作,传递更多友谊。”已在中国工作15年的广西外国语学院泰语教师安阿侬说。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巴基斯坦展台参观,巴基斯坦是本届博览会特邀合作伙伴。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新加坡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品尝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9月11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挑选马来西亚商品。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9月10日,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参会者在了解巴基斯坦地毯。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参展商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商品(2020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21-09-13
  •   摘自2021年09月15日《新华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陪同下,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进行调研。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中心控制室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时,同企业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3日上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在中心控制室,习近平观看项目产品展示,对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安全、稳定、清洁运行的做法表示肯定。随后,习近平到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察看,询问煤化工深度发展有关情况,同企业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临时下车,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考察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3日下午,习近平前往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初秋的黄土高原一片绿意盎然。途中,习近平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习近平听取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离开高西沟村,习近平来到位于米脂县城东南的杨家沟革命旧址。1947年底,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杨家沟村,在这里战斗生活了4个多月,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习近平参观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4日上午,习近平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习近平指出,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同正在练习书法的学生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同师生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同绥德实验中学的学生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随后,习近平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后,习近平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习近平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陈列馆外,正在进行陕北秧歌表演。习近平向现场群众问好。他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看望村民侯志荣一家。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互助幸福院,同村里的老人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位于绥德县城西南的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是绥德地委在抗战时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1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详细观看村史展览,了解这个“红色山村”的光荣革命历史以及革命传统传承情况。随后,习近平来到村民侯志荣家中看望。侯志荣一家曾经因病致贫,靠着各级帮扶和自身努力2016年摆脱贫困。习近平强调,看到你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我感到很欣慰。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更大胜利。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卫生站同村里的老人、医护人员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村果蔬大棚基地,习近平仔细了解该村产业规划发展情况,走进大棚察看葡萄长势。在村互助幸福院、村卫生站,习近平同村里的老人、医护人员等亲切交流。他指出,来到郝家桥,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里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应该能做到。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考察时,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离开村子时,习近平深情对乡亲们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郝家桥人始终勤劳奋进、开拓创新。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丁薛祥、刘鹤、陈希、何立峰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2021-09-22
< 1...124125126...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