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着基本药物和各类补给物资的卡车停在了芦山县人民医院的正门口,人群中一声响亮的“卸车!”,等候在门口的数十名志愿者立刻分开两边,一条“人肉传送带”随即开始运作。伴随着整齐的劳动号子,一箱又一箱的物资被转运进医院大厅。
4?20地震牵动国人心,在震中芦山,各方力量在这里集结,并最终汇聚成一股足以与灾难抗衡的强大力量——一股“中国力量”。
青年志愿者 汤正涛
汤正涛今年刚满18岁,20日晚9点,他随成都的一支志愿者团队到达芦山后,就立即开始寻找自己能够帮得上忙的地方:“我是个中专生,也没啥专业技能,但是力气好歹还是有的。”当晚,他在县人民帮忙搬运物资直到次日5点。
汤正涛告诉记者,在医院充当“人肉传送带”的这近百名志愿者分属若干支志愿者队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彼此素不相识。然而,在“想为灾区出份力”这个简单而又质朴的想法的驱动下,他们来到了同一个地方,并立刻形成了默契。搬运过程中,劳动号子越来越嘹亮,单纯的“123”也逐渐变成了各种口号,其中最具“川味”的无疑是“芦山,雄起!”
芦山县人民医院护士长 张培书
地震发生时,休息在家的张培书穿着睡衣就跑下了楼。而当大地终于暂时停止晃动,她不顾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毫不犹豫地又冲回了家换了身衣服。8点30分,距离地震发生不足半小时,一身护士服的张培书出现在了医院大厅。
而让身为护士长的张培书倍感欣慰的是,她没有打一个电话,全院所有护士无论休息与否,在九点前全部到岗。伤员的救治迅速而又有序地展开:对地震伤者进行清创、包扎,并组织会诊……张培书忘我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中,以至于她甚至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兄弟医院的救援队进驻了芦山县人民医院。距离地震发生已逾40小时,张培书仅在20日晚睡了不足2小时。
成都四十二医院医生 谢国方
谢国方走出危重病人抢救帐篷,眼镜片后的双眼布满了血丝。21日下午,他所隶属的成都四十二医院救援队对一名十二岁女童实施了震区首例野战手术。手术十分成功,这名脾脏破裂的女童最终逃过了死神的魔爪,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成都四十二医院此番派出了总计62人的救援力量,凭借先进的野战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高超医术,这群身着迷彩服的白衣天使在芦山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伤员救助工作。然而,战士们始终并非钢筋铁骨,在紧张的工作终于暂告一段落后,帐篷边,三名战士躺在担架上沉沉地睡去。谢国方说,一旦有危重病人如愿,他们就会立刻从担架上跳起来,投入到工作之中。
21日一清早,老徐就开着自己的丰田SUV冲上了成都至雅安的高速公路。老徐在成都经营着一家酒店,同时也是成都一家慈善基金会的成员。灾情发生后,他与同伴连夜筹备各类物资,打算在21日送进芦山灾区。
芦山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 张恒燕
一个月前的医院运动会上,张恒燕弄伤了自己的手腕。但就在地震当日,手腕上还缠着绷带的张恒燕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并且完成了一项同事眼中的“壮举”。这项壮举,让他一跃成为全院同事眼中的英雄。
地震发生后,住院病人,尤其是重病患者和老年病人急需转移。赶到医院后,张恒燕全然不顾自己受伤的手腕,先是把一个植物人患者背下病房大楼,紧接着又抱出了一个70多岁的气胸病人。在张恒燕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所有住院患者平安转移,状态良好。说起当时的情况,张恒燕只是:“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噻,救人要紧!”
成都民间志愿者 老徐
然而由于通向灾区的道路出现了严重拥堵,多条高速公路实施了交通管制,并限制民间车辆进入。在成雅高速和雅西高速上兜兜转转了整整一上午,老徐和他的伙伴还是未能获准进入芦山。虽然难掩遗憾之情,但老徐还是表示理解:“志愿者行动是好事,但是绝不能给救援工作添乱。既然不让进,那咱就不进了。在成都,一样可以想办法给灾区出力!”
就在准备打道回府之际,自诩是个“粗人”的老徐却突然蹦出一句特别“主旋律”的话:“这次地震的救援,展现的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和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感动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