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改革创新未达预期目标,甚至失败,将如何处置?直面这个“纠结”,上海的答案是:拟“责任豁免”。
“对依照规定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未牟取私利的,在考核中不作负面评价。”日前,上海制订《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以法制形式为改革创新护航。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上海在转身中打造“经济升级版”。记者走访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处处感受到“创新无止境、敢为天下先”的进取之心,在盎然春意中萌动、生长。
创新之花:在技术、模式和机制中绽放
不久前,上海举行决策咨询重点课题招标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位列首席。从技术、模式再到机制,上海的创新是全方位、系统化的。
“不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法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必须进一步树立创新理念、转型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创新要成为城市的“基因”,流淌在血液中。
所谓基因,就是内在密码。上海汽轮机厂是一家年逾“花甲”的老厂,紧抓清洁能源机遇,大力开拓高端的燃气轮机市场,去年已实现国产化制造,达到每月一台的生产能力。“上海商务成本高,不搞创新,技术上不领先一步,根本无法立足。”上汽厂党委书记张光耀为记者“解码”。
商业模式创新同样精彩纷呈。浦发硅谷银行、汇付天下等,都在金融创新中留下浓墨一笔。即便传统服务业,也在绽放创新之花。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面对国际贸易放缓,由海溯江而上、大力延展物流链。“我们不满足做单纯的码头运营商,要通过经营模式创新,给客户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
支撑技术、模式创新的是机制创新。
(上接第1版)投资强度极高、土地资源稀缺、环境约束增强——一系列挑战面前,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为此,在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上海不受旧有路径束缚,在体制机制上大胆革新。虽然经济增速变缓,但结构变轻、颜色变“绿”、效益变高。
创新之源:开放中聚合能量为国家战略探路
成为全国首家保税区以来,上海外高桥20多年一直充满活力,秘诀在于:始终瞄准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在这片开放高地上,诸如“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等一系列新政率先试点。“制度创新池”,是上海对综合保税区的定位。
“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让改革创新精神统领政府工作各个方面。”上海市长杨雄指出。把开放这一上海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创新这一最大动力结合起来,正汇聚为上海创新的源与流。
率先开发出第三代药物支架产品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成立之日起就瞄准世界尖端技术。“搞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善于以开放的心态,勇于和世界顶级水平对标。”微创董事长常兆华这样阐释他的创新观。
力争世界一流,这是上海创新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践行。在上海临港产业区,产业布局涉及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8项,涵盖核电、海工诸方面。“就是要通过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力!”临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刘家平说。
发轫于上海的“营改增”试点,目前已推广到多个省市,拉开新一轮财税改革大幕。“营改增”在稳增长、促转型中的突出表现,让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红利之源。
创新之魂:打造完整链条营造“生态系统”
不缺创新决心,也不乏创新资源,但如何把各种创新要素聚合在一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这是上海,也是整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命题。
近年来,多家世界五百强前来中科院上海分院洽谈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我们在创新机制上的成熟做法。”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说,分院通过与外部主体广泛合作,搭建研发平台,将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这种衔接,实是一种“生态系统”。有专家把政府在创新生态中的角色比作阳光和雨露,“合适时会产生很好的光合作用。而雨水过大、阳光过烈,反会阻碍创新主体的成长。”正因此,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成为上海营造“创新生态”的基础工程。上海市提出,要摆脱依赖行政手段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更多依靠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现。
目前,上海已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40项,产业项目审批期限缩短1/3。既要少管、又要管好。上海探索用信用体系建设来规范市场秩序,筹划推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将社会资源向信用良好的主体倾斜。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学良说,只有建立有限型、服务型政府,企业才能被引导到技术和模式创新的方向,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与政府搞好关系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道上,上海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