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首页 / 党群之家 / 党建e家 / 时政要闻 / 时政要闻详情页

自贸区首批"可复制"制度创新有望实现

日期:2014-04-21

上周,上海自贸试验区最令人激动的一则新闻就是,多年来神秘的保税商品,终于第一次走出围栏,走进社区,进入百姓视野。很多人说,这是自贸改革半年多来,第一次在消费领域做出大动作,让期待通过改革得到实惠的市民,着实高兴了一把。

不过,“前店后库”的自贸改革,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优惠商品,它更给人们一种启发和思考。如果,在一个特定区域,过度叠加政策优势,一些“高地”最终会变成“孤岛”。由于无法与周边经济联动,无法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无法实现融合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制度创新”的改革路径,而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很多人问,制度和政策有何区别?其实,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外溢的,是可复制推广的,而后者却越集中,越能显示优势。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正因为是制度创新,一定要可复制可推广,一定会带来区内区外的联动发展。如果按照政策优惠的传统发展思路,那自贸区不仅不用走出区外办平台,反而应该在现有保税政策的前提下,寻求更多的政策突破,比如在区内设立免税店等,以求更大的“高地效应”。不过,这并不是自贸区要走的路。

由此可见,自贸改革不是“孤岛”,正如龙永图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所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在为将来体制上的重大改变作准备,尤其是在投资体制等方面。这种未雨绸缪决不是一时一地的考虑,而是一种更深远的国家战略。

上周,一年一度的“各地优势企业走进上海园区”活动如期来到临港。让临港开发者兴奋的是,今年来实地考察的企业家比往年多出数倍。这些企业掌门人听说,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中心上月底搬到了临港,因此对临港的发展非常有兴趣,这又是自贸改革产生的“溢出效应”。当然,临港与自贸区的互动远不止“房东”与“房客”的关系,一个是上海最大的开发新城,一个是上海最重要的改革试验田,这两者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会给城市与市民带来何种欣喜的变化,让人期待。

6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上报

进入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运行半年,最近,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连续敲定6项创新制度,计划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后,在全国复制与推广。这也是上海自贸区第一批有望变现的“可复制”制度创新实践。

着眼“用户体验”

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自贸区调研。检验检疫窗口工作人员介绍,为让大家更便捷了解各项政策,他们专门开设微信公众号,“扫一扫”随时在线问答、了解政策。“我有微信,回去就搜索一下。”汪洋副总理回答得十分爽快。

在微信中键入“自贸区”,跳出第一条就是“自贸区检验检疫政策解读”。这个背后以全局技术骨干为支撑的公共微信号,短短数月已成为区内最受欢迎的政府服务类自媒体,“粉丝”近2000,基本都是区内企业。

新技术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意识。“评价政府在自贸区的各项改革,企业真正满意是唯一标准。用户体验好,复制、推广才有意义。”自贸区检验检疫机构筹建办事处主任杨海军说。

自贸区成立之初,上海局曾推出23项新政,最终摘选出的首批拟上报6条,首要标准正是“用户体验”。

比如,创新之一的“采信第三方”。原来进出口货物的法定检查,只能由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如今,对特定进出口商品,逐步实行凭国家认可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验证放行,自今年1月实施,一个半月中仅进口机动车已有5.98万辆享受便利,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02.2万美元。

即将推广的“预检验”制度,当货物在保税仓储状态时即可预先检验,将刚性的检验时间提前,货物实际出区时,只需凭预检证明即可分批核放,为货物进口节省7—12天的物流时间。

还有全球维修产业监管。政策推出后,新注册企业猛增200多家,物流、保险公司纷纷加入。检验检疫部门迅速跟进,完善落地细则,列入6条之一顺理成章。

落脚“服务”

自贸区改革真正的核心与难点之一,是政府职能将如何转变。

上文提到的“采信第三方”创新,企业获利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原本“管检一体”的检验检疫部门,开始“管检分离”,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这一思路,在上海局拟定的6项创新制度中贯穿始终。

——进境生物制度风险管理。管理部门在全面评估与诚信评价基础上,对控制力强、诚信度高的企业采取“年审批”制,并根据产品生物风险和企业诚信等级,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使许多研究用生物试剂更快速到达企业手中。

——动植物检疫审批的负面清单。国家质检总局将审批权力下放,除活动物、水果、粮食等,其余均授权上海局实施检疫审批。新制度实施仅1个月,上海就已完成相关审批273项,极大提升生物、医药、医疗等行业联通世界的能力。

——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制度。借鉴香港模式,方便企业在自贸区内开展国际分拨配送,让分拨货物享受国外相应的关税减免和通关便利。短短几月,园区内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6000多份,金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92%,远高于同期上海市外贸进出口额增幅。

“转变政府职能,探索管理新模式,最终的落脚点就在服务。”上海局局长徐金记说。为政府职能由内到外全面转型,该局将今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与“服务”相结合,先后制定128条整改措施、17项专项整治。“通报通放”等服务外贸新举措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