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党”是党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是贯穿党校发展史的一条红线,是党校永远的标识。从2007年到2012年,习近平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始终强调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2012年7月17日,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各个方面工作之中,融入到党校教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行动之中。”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
把姓党原则立起来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姓党”是办好党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党校的灵魂。习近平指出:“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校姓党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党校办学经验作出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出的鲜明、准确、科学的界定,它反映了党校办学的基本规律要求,因而成为我国各级党校一切活动的第一原则和行动指南。在2008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指出:“党校姓党是对党校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定位,是做好党校管理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一级党校,都要始终坚持。”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党校姓党原则贯彻到党校各项工作中,特别要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党校姓党”既有其理论内涵,又有实现路径。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认真学习和运用改革开放30年党校办学的宝贵经验,科学把握和遵循党校教育规律,做到以下这‘三个适应、三个促进’很有必要。”“第一,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第二,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干部教育的要求,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第三,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中央党校2008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阐述了“三个适应、三个促进”与党校姓党原则的关系,明确指出党校姓党历来是党校教育的第一原则,“三个适应、三个促进”集中到一点也就是要坚持党校姓党。在2012年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充分体现党校姓党,最重要的是各级党校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三个适应、三个促进”。“三个适应、三个促进”丰富了党校姓党的内涵,进一步揭示了党校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把党的旗帜亮出来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党校的性质和方向。党校举旗当然要举党旗,走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指出:“党校姓党,首先要把党的旗帜亮出来,让党的旗帜在各级党校上空高高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只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复兴,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亿万人民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党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旗者和护旗者。习近平指出:“党校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校意识,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按照党的原则、制度和规定办事,把党校姓党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各项工作之中,渗透到党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深处,转变为深刻理念和自觉行动。”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党校要注重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方向坚定,立场坚定,态度坚定,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防止“言必称西方”,防止失去党的本色。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重大节点不失位,在重大问题上不失声,守住打牢党的思想理论阵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党校这块阵地上高高飘扬。
把党性教育抓起来
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和理论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这些职责定位决定了党性教育在党校工作中的位置。习近平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引导学员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在2008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校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党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决定了各级党校必须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帮助他们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办好党校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 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进党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这是党校姓党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校同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区别。”2012年12月6日,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校委座谈时指出:“学员在党校的主课、主题是什么,这尽管是很明确的,仍然需要强调一下。党校不同于一般的高等学校,也不是什么兴趣俱乐部,学员到这里来不能忘了主业。如果你到党校来只是练书法、练上网水平,这就本末倒置了。因为这不是你的主业,我们不花那么多成本让你到党校培养这些技能。” 习近平指出:“党性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帮助广大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理论教育是根本,党性教育是关键,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主业和主课,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重要治校方略。习近平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学的永恒主题。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在党校工作中一直重视党性教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加强对学员的党性教育始终是党校建设的重大使命,党性教育在党校教学布局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933年3月,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央党校的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时,就明确了办校的三个宗旨:一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延安时期,党校教学的核心就是党性教育,毛泽东同志特别指出:党性教育应有两个重点,就是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注重学员的党性修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了“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增强党性”的党校办学16字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党性修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中央颁布的《党校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各级党校“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党中央在党校建设中高度重视对学员的党性教育,是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指出:“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党校要牢记党校职责,坚持党校姓党,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以来,全国党校系统,大幅增加干部党性教育学时,每个主体班的“党性教育单元”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平均超过20%,比以前翻一倍。